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工业物联网?主要是两个逻辑。

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工业物联网?主要是两个逻辑。
近日,血氧仪从90块涨到400块仍卖到脱销,对生命体征监测的需求,还带动了此前出货量连续下跌的智能手表。不仅如此,除了监测类产品,养护类产品也开始广受欢迎,制氧机也从近五千元涨价到了近万元并供不应求。
2022年,新加坡似乎成了中国创业者的第二故乡。华人占比超70%的新加坡,在2022年涌入了一批“新贵”。
个人网盘市场起步于 2004 年,不过即便经历了 16 年的发展,市场潜力并未得到较大的挖掘和释放。
近期,全国各地陆续迎来感染高峰,无论是自我居家隔离还是在公司坚守岗位,用外卖买药、买菜、买水果、买生活用品等等,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生活方式。拿刚过去的圣诞节来说,外卖送“惊喜”也在成为一种潮流......
春节看电影的时候,首先肯定是去电影院了。但是物联网私人影院了解过吗?在物联网技术成熟之前,私人影院必须有人员值守,通过服务人员进行房间管理和产品售卖。有人工服务的好处在于服务的时效性高,能及时响应满足用户需求,也能在服务完毕后尽快整备房间,为下一次的接待做准备。缺点在于对用户而言缺少私密性,且服务人员发挥的能效有限,不管有没有生意都需要守在门店里面。
现如今,教育智能硬件产品已经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不少孩子增长见闻、辅助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受技术迭代升级等多种因素影响,教育智能硬件产品的品类在不断扩充,产品功能也日益完善,智能化程度更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趋于普及,2022年即将迎来结尾,回顾过去的一年,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发展依旧迅猛。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进入关键窗口期。
自《阿凡达》和《指环王》相继上映以来,动作捕捉 (MOCAP)就一直是大制作电影的代名词,而索尼公司希望改变这一现状。
近几年,智能家居这股热潮几乎席卷了整个家电行业,上到冰箱、空调、电视这种大家电,下至电饭煲、电磁炉这种小家电,几乎所有家电产品都在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转型。被赋予智能化的产品,最突出的功能就是可以进行手机App远程操控,下班回家路上就能提前打开空调、热水器,或设置电饭煲提前做饭,为繁忙的打工人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小雷和家人讨论购买家电时,也会优先考虑智能家电产品。
博观电子科技祝您圣诞节快乐!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中国服装产业正在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务的策源地,开启了攀登全球时尚产业制高点的新时代征程。中国服装企业需要以可持续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在新的逻辑、新的认知中实现品牌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把握战略机遇期,赢得发展主动权。
随着小米入局造车,将其重心转移至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后,其原本以智能手机、智能家居业务为纽带的生态链企业,也沉寂已久。不过,这或许也是这类企业“去小米化”的最佳时机。
2014年,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推出旗下首款智能音箱产品Echo,将语音交互功能与蓝牙音箱结合,让音箱变得能听、会说,实现查天气、定闹钟等一众功能。这种体验新颖的智能音箱迅速在海外爆红,并把这股热潮带到国内。2015年京东与科大讯飞合作,推出了叮咚智能音箱,随后小米、百度、阿里等一众厂商也纷纷加入,推动智能音箱快速进化,慢慢发展成为能对话聊天,还能操控智能家电的家庭助手,而很多人更是将其看成是未来全屋智能的“控制中枢”。
近3年大屏手写本市场全球出货数量年复合增长率约70%。从2021年ePaper Insight发布的分析报告中显示,从2017年开始,电子纸手写本市场已连续5年高速增长,2021年全球市场出货已经超过120万台规模,近3年全球出货数量年复合增长率约达70%。
阅读器正在变得小众,似乎自Kindle以来营造的那种“阅读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证明是一个伪命题:会阅读的人,无论如何都会去阅读;不会阅读的人,阅读器的归宿终究是一个“泡面盖”。于是,在在线阅读愈发普及的时代,Kindle们的“神物”光环逐渐褪去,阅读器也回归了通常的工具地位。
元宇宙是虚拟人的元宇宙,也是自然人的元宇宙。对于现实中每一个人来说,如何进入虚拟空间,一身“虚拟人动捕设备”成为打开元宇宙的钥匙。
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退潮,线索获取成本正在变得更加高昂。另外内容、触点、链路和技术变得日趋复杂,更需要进一步对线索的“深耕”,让商家从简单的流量套利的枷锁中挣脱出来。这需要从更深层的用户运营乃至生意经营的层面去思考,满足线上经济生态对线索转化的需求。
谷歌、SAP、IBM 和爱立信等大公司已经退出了亏损的物联网业务。接连不断的退出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物联网的总体前景,预计 2023 年将出现进一步的行业洗牌。十年后,那些投入重金的物联网平台最终能存活下来几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