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免费报价
免费评估
免费规划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换电柜资讯 » 详情 »

“断翅出逃”的小米生态链们还好吗?失去生态链的小米已找到新的“驱动器”

来源:博观科技日期:2022-12-27 11:13:04

2013年年中,小米的13号员工孙鹏找到了自己的大学校友黄汪,彼时黄汪创办的卖智能手表的华恒电子陷入资金周转困境。经过几次洽谈,小米投资了这家公司,成为了今天的华米。


年底,孙鹏又发现了当时已经陷入困境的照明企业易来智能。“孙鹏第一次来我们这儿,背个包,我以为他是来批发灯的。”第一次见面,易来智能创始人姜兆宁和孙鹏聊了两三个小时,根本不知道他是小米的,也不知道他有意要投资。


小米生态链


与此同时, 小米生态链开创者人之一夏勇峰见到了做扫地机器人的昌敬,两个人一见如故,欢快畅聊。昌敬内心暗暗感叹“小米随便派个人来见我,这个人的产品格局怎么就这么高!”几轮商谈之后,小米投资石头科技,生态链又添一员。


小米戏称“按找老婆的标准找团队”,只找“共同价值观的人”,就这样把一个个初创团队聚集起来,秉持着“追求产品的高性价比”的信念,成为智能硬件行业的造风者。


只是他们或许也没有预料到,小米生态链企业竟有“出逃”的一天。?


生态链企业“去小米化”


仔细观察会发现,最近这几年,小米生态链的爆品越来越少了。


而曾经的小米爆品有多火,已经很难有谁不知道了。小米充移动电源第一年卖出1000万只,到2019年,累计卖出了1亿只;79元的小米手环上市第二年销售额突破10亿,米家空气净化器在米粉节单日销售3.12万台。


但这些成了无法复刻的销售奇迹。


像小米插线板、米家扫地机器人、小米台灯这样的经典爆品在2016年之后就很少出现了。小米生态链总经理屈恒在采访时说:“2017年,生态链没有出太多所谓的爆品,那会我们内部批评声音也比较大。”


2018年,小米正式在港股上市,生态链也重新调整了组织架构,一手将小米生态链拉扯大的刘德被调任至组织部,总经理之位由小米老员工屈恒接替。


屈恒接手时,小米生态链已经进入了平台期。最为直观的体现是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营收增速在2017年左右开始放缓,三年后从原本超过80%的增速骤降至2020年的8.6%。


而脱胎于小米生态链的相关企业们也早就发出了“去小米化”的信号。


推出自有品牌是最常见的做法。在小米手环面世第二年,华米便发布了自有品牌Amazfit;做小米耳机的万魔声学也推出了1More;做小米插线板的青米也推出了KINGMI。


有些生态链企业的自有品牌甚至与小米IoT形成了明显竞争。比如,云米从做净水器发家后,其自有品牌向智能家电和厨电拓展,打造智能家居;绿米联创也推出aqara品牌,从智能开关、网关、灯具和传感器入手打造全屋智能。


还有一些生态链企业寻求更彻底的独立,逐步减少对小米产品的供应。比如,从2017年到2021年,石头科技为小米代工业务得到的收入占比从90%以上缩小到1.3%左右。2020年,趣睡科技在小米商城销售收入较上年下降4504万元,考虑重点持续经营8H自主品牌。


更有企业公开撇清和小米的关系。2020年,登陆科创板的九号公司曾在招股书中明确提到,“公司并不属于小米定义的典型生态链企业”。而九号公司曾被雷军誉为“小米生态链中最有激情的公司”,也是小米生态链投资额最大的一个项目。


在《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中,生态链企业被誉为小米“后院的金矿”。各生态链企业之间更像是兄弟,九号公司缺电源了找紫米,绿米联创的魔方控制器专门给易来智能的灯开发了一个按钮,从而可以实现遥控开灯。各生态链企业之间相互帮助,抱团打仗。


万魔声学的创始人谢冠宏曾感慨道:“小米的人不骄傲,不官僚,灵活变通,够义气的兄弟文化最为突出。”


时过境迁,为什么生态链企业都开始陆续出逃了?


立场观念不同


两者分道扬镳


简单来说,如同供货商和杂货铺的关系,双方对产品的要求和看法不同,虽都是在想办法卖出产品,但各自有不同的运营思路。同时,供货商也不可能只给一家杂货铺供货,即使那家杂货铺足够强大。


这些得到小米扶持并上市的企业们“单飞”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点。


第一,需要更多的毛利及更大的市场。作为生态链的主导者,小米要求硬件业务利润不超5%,导致生态链企业的利润很低。而生态链硬件企业们一开始都以“利润换市场”,前期可以通过精准定位受众并快速拿下市场。不过在中后期建立自有品牌更为重要,毕竟这不单市场能力的体现,更是利润的来源。


第二,不想也不能过度依赖小米。分析人士指出,从股权结构看,各生态链企业是独立的;但就渠道端而言,生态链企业的大部分营收都依赖于小米,甚至在过去几年小米是某些企业的唯一大客户。然而,过度依赖大客户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尤其长期以代工模式生产制造,在生态上对小米的强烈依赖的企业们,自主品牌产品常常在市场中难以立足。


第三,难以避免的分歧。以绿米和米家在通信协议上的分歧为例。绿米产品所用的Zigbee一定要网关,但米家认为,用户在购买设备后肯定不想再去买个网关。并且随着蓝牙Mesh协议的出现,任何蓝牙设备都能当作网关,米家更有理由和绿米道别了,而绿米也是高兴地离开并投向了Matter的怀抱。


另一方面,各企业“单飞”的方式也大致相同。首先要避免和小米进行正面交锋,也就是不做竞品,但是作为已有主线产品的企业,短期内很难造出另一场景的新品。于是不做竞品且提高利润的方法,就是定位中高端和境外市场,这也是大部分企业的选择。另外也有如绿米这样拥抱Matter试图公平竞争自成一派的企业。


说完作为“供货商”和创业者这类被小米扶持起来的企业,接下来可以说一说作为“杂货铺”和投资者的小米。


首先,使用“投资+孵化”模式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智能家居产品种类繁多,小米无法亲自造出如此多的品类;另一方面是在初始阶段也不具备相关产品的研发能力。如果自己成立公司来做不但成本高,还将面临其他厂商的打压。而基于此模式,小米能通过最小的成本使自身拥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并且加上小米本身的渠道等资源,可以更好的把产品卖出去。


该模式在前期既扶持了投资的企业,又壮大了小米本身,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而在中后期,从各企业“单飞”的方式可以看出,企业们都在向中高端及境外市场进发,巩固了小米在普通大众和国内市场的地位,如果小米当初让它们自己杀出一条血路走到今天,那大家难免会成为竞争对手。


此外,“投资+孵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性极强,它如流水线一般不断地把企业送上市。这也是小米丝毫不怕这些企业“去小米化”的原因——小米能带出一批企业,就能带出更多。比如过去华米大力“去小米化”期间,小米智能手表的代工已交由一家叫龙旗的企业。说通俗一些就是“你不干了有的是人干”。


截至2022年6月30日,小米共投资了超过400家公司。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杂货铺和投资者,它的观念已经不同于立项目做产品搞工程的企业,它的目的或是吃到每一个“供货商”高配(上市前期)产品的红利。


可以说,小米的“投资+孵化”模式,给人以“没有企业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企业年轻着”之感。而该模式给小米带来的角色转变,更是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过话说回来,那些不断“单飞”的企业们,现状又如何呢?


几家别离几家留


几家欢喜几家愁


“单飞”之后,各企业有的在逐步巩固自身品牌,有的在经历着危机,也有的重回小米的怀抱。本文就几家小米生态链上的上市企业进行分析,包括华米、云米、石头、九号,通过企业们来自小米销售的收入占比,境内外收入占比,以及各品牌口碑上的情况,同时从各家针对的产品领域,分别讨论各企业的现状。


首先是华米,华米有两大类业务,一是以小米手环、体重秤为主的小米生态链业务,二是以Amazfit和Zepp品牌为主的自有可穿戴品牌业务。根据市研机构IDC的报告,2021年华米科技自有品牌成人手表出货量已跻身全球前五。但由于可穿戴设备与手机的天然捆绑价值,手机厂商在不断入局可穿戴设备。可以理解为,华米离开小米后将面临的不止是可穿戴厂商,还有各大手机厂商的竞争。2021年10月,华米表示与小米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再延长三年。


第二是云米,2022年上半年,云米营收16.36亿元,同比下降43.85%,虽然从财报上看是在实施“去小米化”行动导致。但从口碑上看,类似“云米冰箱强制播广告”、“只要给钱就贴牌”的新闻已透露出云米正在面临危机的信息。据专业人士分析原因有两点,其一是产品定位上的模糊,云米在软硬件上将自己夹在了互联网巨头和家电巨头之间,其二是疯狂出货和扩张背后的轻资产模式,很难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有所保障。


第三是石头,石头科技的“去小米化”相对成功。2021年,石头科技自有品牌收入为57.6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98.8%,基本摆脱了“小米贴牌”的形象。并且,石头科技的境外收入达到了33.6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7.63%。不过石头科技境内市场却逐步萎缩。2019-2021年,其境内收入分别为36.23亿元、26.62亿元、24.73亿元,分别同比下降26.53%、7.1%。


第四是九号,在“双向解绑”过程中,九号过得比较平稳。2022年上半年来自小米定制产品的分销收入为7.32亿,同比下滑59%,占比降至15%,虽然同比2021年上半年业绩近乎停滞增长,但九号公司对小米的依赖程度已逐渐降低。同时九号公司2022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24.84%,同比提升2.11%。并且,九号公司CEO王野称,公司8成以上终端用户在欧美,目前已有不少新品推出。有分析人士认为,九号在高端市场品牌地位稳固,但规模效应还有待提升。


而反观小米,2022年第二季度,其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为198亿元,环比增长1.7%。生态链各企业的“单飞”貌似对其影响不大。不过财报也提及,境外市场收入受到全球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因素影响,滑板车、扫地机器人等非生活必需产品需求同比下滑。


可以看出,生态链上的各企业过得有好有坏,并且都难以避免地在经历着离开小米的阵痛期。


小米生态链企业与小米的分道扬镳,是迟早的事,而对于小米而言,当一个个生态链上的品牌离开小米,小米的生态链方案还能支撑公司的IOT“商业帝国”吗?


“帝国”犹在,却陷于低谷


根据最新财报显示,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收入,由2021年第二季度的207亿元减少4.5%至2022年第二季度的198亿元,但毛利率由去年第二季度的13.2%升至14.3%,主要是因为核心零部件价格下降。


小米IoT业务的下滑与华米、石头科技等企业的“去小米化”有直接关系吗?


实际上,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收入的增长早已经开始放缓。2019 年,小米 IoT 相关业务营收实现621亿元及41.7%的增幅,2020年该业务收入为674亿元, 同比增长仅为8.6%,到了2021年,该业务营收达850亿元,同比增长恢复到26%,但这一数字仍低于原来平均的40%。


从2020年至今,小米的IoT业务明显进入了低谷期,但根本缘由似乎不在于生态链企业的“去小米化”,更多的是整个IoT领域的需求疲软和创新停滞。


以可穿戴设备为例,根据 IDC 公布的最新数据,2022 年第1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出现首次下滑,总出货量为 1.053 亿部,同比下降 3%。其中,小米以9.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同比下滑23.8%,华为以7.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同比下滑10.8%。库克曾解释,经济状况正在影响可穿戴设备和广告等产品、服务的销售。


再比如扫地机器人,2021年扫地机器人赛道的增长明显放缓。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21年扫地机行业线上销售额同比增28%,但销量同比下降了11%。


自2019年起,小米的IoT业务逐渐不再依赖笔记本和智能电视的营收,来自于扫地机器人、路由器、TWS耳机等若干IoT产品的营收占比得到提升。可是,近两年可穿戴设备、扫地机器人等细分品类的增长不如预期,这使得小米也达不到华盛证券等券商对小米的IOT业绩预期。


去小米化,固然让小米失去了一批相对成熟且在业内已经领先的合作者,可他们并非不可替代。如扫地机器人,在石头科技逐渐脱离小米后,小米引入了追觅、云米两家生态链企业顶替石头科技的接力棒,自己也另找了一家叫做深圳银星智能的公司来代工小米品牌的扫地机器人,目前有品商城共有25款扫地机器人。


还有可穿戴设备,早在2019年小米智能手表发布后,媒体就挖出了这款手表背后的代工厂商是一家名叫龙旗的新厂商,而非此前小米手环的代工厂商华米。


由此可见,不止是生态链企业试图摆脱对小米的依赖,小米也在寻求更多的代工厂,丰富自己的的产品布局。只是,当前不管是生态链企业还是小米,都陷入了一种增长乏力或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尤其是前者,没了小米这颗大树,也就没了资金、渠道、营销等各方面的助力,业绩增长停滞,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底蕴庞大 未来潜力不可忽视


如果说基础底蕴越发夯实的手机业务是小米当前的最大基本盘,那么IOT业务、机器人和智能汽车则是它进一步打开未来更大成长空间的三大创新驱动器。


在8月的发布会上,雷军再次明确指出小米的未来方向:“小米不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软硬件共同驱动的科技公司”。而承载这些变化的,就是上面的“智能手机 x AIOT”战略体系。


二季度,小米IoT业务营收198亿元,尽管同比小幅下跌4.5%,但环比增长了1.7%;并且整体毛利率比去年的13.2%也在提升,达到了14.3%。


IoT业务营收下滑与手机业务的背景都差不多,但同样的,其中一些细分领域仍有不错的增长,比如大家电品类的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5%,创出了历史新高,其中空调产品出货量超过120万台,同比增长35%,并且已经具备非常强的规模效益。


在月活跃用户数方面。截至6月,小米在全球及中国大陆的MIUI月活跃用户数再次创出了历史新高。其中,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5.47亿,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931亿;中国大陆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40亿,也同比增加了0.163亿。此外,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数达到5.27亿,同比增长40.7%。


Iot业务的更大看点在于其产品矩阵和用户生态的不断完善和壮大,这个生态越完整,对用户的吸引就会越强,黏性也越高,进而为未来的新商业机遇带来巨大基础支持。在这方面,苹果强大的Iot生态为它带来源源不断的用户和财富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8月11日的发布会上,小米的自动驾驶技术和全栈自研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的亮相着实让市场大为惊艳了一会。


而在前不久,特斯拉的人行机器人就激起过全球市场的阵阵狂热,尽管还是处于概念好初始模型阶段,但机器人作为在未来科技时代解决人类在生活、工作中很多方面难题的必然的科技产物,未来的现象空间甚至比当下最热的新能源车都要巨大得多。所以机器人也是世界各国都极其重视和积极扶持的战略发展方向,当然,它也是越来越全球科技巨头争相布局的下一个领域。


虽然小米的CyberOne机器人目前只是原型机阶段,只能做简单的动作控制、感知互动等基础功能,但起码已经把很多非常关键的硬件难题给啃下了,完成了从0到1的关键突破,也就是真正入门。之后,从1到N也就剩下加速度和时间的问题。


假以时日,比如3年,它又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惊喜?


比小米机器人取得更多突破的是它的智能汽车业务。


2021年3月30日,小米正式宣布进军电动汽车行业,当时雷军表示,小米将在未来十年投入累计100亿美元造车,首期投入100亿人民币,堪称大手笔。


自造车计划开始,小米也是拼了狠劲,要钱砸钱,要人招人,雷厉风行,首期规划研发相关就投入了33亿元,一下子把初期百亿预算花掉了1/3。其中在今年二季度,小米的汽车研发费用为6.11亿元,上半年费用超过10亿元。


但成效是显著的。


截至今年初,小米已在激光雷达、动力电池、半导体等领域投资了40余家企业。目前,小米汽车专利数已超过200件,涵盖自动驾驶、电控系统、智能座舱及车联网等领域。仅今年上半年,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就申报了54条专利。


在发布会上,小米首次公开自动驾驶能力的演示中,小米自动驾驶的测试车实现了变道超车、无保护左转、自动驶入匝道、一键召唤等常用场景,整体表现有模有样,亮点不少。


要知道,小米自动驾驶能在短短1年多的时间,相比其他同行,做到这些成就,在业内已足够令人惊叹。


据悉,小米的自动驾驶测试车早已经到了上街测试阶段,目前自动驾驶测试车共40台,计划到年底增加到140台,造车加速度越来越快。


其实与大多数进入造车领域失败的互联网公司相比,小米很不一样。


在8月出版的新书《小米创业思考》中,雷军详细解释了小米造车的逻辑:除智能电动汽车这个巨大的蓝海市场外,电动时代门槛大幅降低,3万个零部件高度模组化,电动汽车的本质已经是“消费电子”产品。对对于这种“消费电子”产品,小米无疑具有显著优势,不仅是其本身就有关键的技术积累和软硬件融合的经验可以直接上马复用,同时他对基于硬件的互联网服务模式的理解在业内都少有能出其右者。


更关键的,是他还有一个很多对手难以匹敌的基础优势——海量的忠实粉丝。在新书《小米创业思考》中,雷军曾经说:“小米在国内拥有数千万忠实用户,当中只要有1%愿意给我机会,小米汽车就能获得梦幻般的开局。”


可以说,凭着小米用户的忠诚度和生态体系越来越完备所带来的粘性,再加上小米本身日益强大的品牌力,这个“1%”的机会,还是很容易拿得到的。


尾声


行业周期峰谷波动难以避免,但那些用业务底蕴不断夯实,科技生态不断壮大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总能通过不断的多元创新去逐渐突破单一行业桎梏,成为一直稳健增长的科技巨头。现实世界并不缺乏这样的例子,比如苹果、亚马逊、特斯拉、华为、阿里、腾讯等。


在笔者看来,正在沿着这条成功路径不断积攒力量的小米,也正在变成其中的一员。


到那时候,小米的价值也一定会真正被资本市场认可。


郑州博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科技类物联网开发软硬件定制化方案服务商、也是中原地区领先的物联网终端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共享换电柜、智能充电桩、共享洗车机、物联网软硬件等服务平台的方案开发与运维。总部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已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证书。经过10多年的业务开拓,公司已经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业务遍布全国的经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