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博观科技日期:2023-01-13 10:49:46
随着互联网平台流量红利消失、主营业务增长趋缓,互联网大厂把重心转向To B的云计算领域。
然而过去一年,互联网大厂云计算业务遭遇困阻:在国内云计算市场增速放缓的同时盈利难题依旧难以跨越;此外以天翼云、移动云等为代表的运营商迅速崛起,抢夺优质的政企大客户。
种种因素下,2022-2023交替之际,阿里、腾讯、京东等不约而同的对云计算做出战略调整。
2023年,在新的调整下,大厂云业务将迎来怎样的转变?
一、产业格局之变:公有云巨头集体失速,国资云强势搅局
2022年,全球云计算产业在疫情及经济寒潮中受到冲击,各行各业的众多企业减少了数字化开支,这使我们看到公有云巨头集体失速的一幕。
与此同时,产业互联网成为新增长点,曾经互联网云计算大厂主导的市场秩序也在发生变化,国资云强势搅局,运营商首次杀入IaaS前三,火山引擎等新秀玩家入局,这些变化都史无前例地改变着云计算产业。
1、公有云市场之变:公有云巨头集体失速,战略性收缩
受疫情及全球经济下行影响,全球公有云巨头公司的增长都在放缓,国内公有云巨头也在战略性收缩。
2022年第三季度,亚马逊、微软、谷歌三大厂的最新季度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9%、14%、27%,股价大跌。在云业务方面,AWS自2014年八年来增速最低,微软Azure也获得五年来最缓慢增长纪录。裁员、减产线等举措接踵而至,12月底,亚马逊计划将裁员人数扩大至超1.8万名员工,SaaS云服务龙头企业Salesforce也宣布将裁员约10%达8000人,两家公司市值过去一年都跌超一半,共蒸发超万亿美元……
在国内,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都增速放缓,比如阿里云三季度增速跌至17%,承载腾讯云的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2022年第三季的收入同比增长仅4%,这离不开腾讯云主动砍掉部分产线、缩减非核心业务等战略收缩举措。阿里CEO张勇在12月底正式兼任阿里云总裁,他强调,云计算产业重点关心的问题要回到保障安全和稳定。
近期,腾讯CEO马化腾在内部讲话中直接指出云计算产业的残酷真相,他认为腾讯云过去三年被排名绑架了,“买量都是踩坑”、“被集成”才是对的打法,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性收缩;京东董事长“刘强东痛批京东中高层拿PPT欺骗自己”的内部讲话要点也登上了微博热搜;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近期的讲话中说“腾讯的那些问题,百度也都有。”三位大佬观点相一致的是,他们都要求员工关注核心问题,摒弃虚假繁荣和讲故事。
云计算产业进入“挤泡沫”阶段,这意味着云计算企业之间的差异化竞争有望渠道持续多年的规模竞争,从战略上来讲是一种“以退为进”。
2、政务云市场之变:国资云强势搅局,运营商首次杀入IaaS前三
随着云计算深入政企市场,在国内云计算产业格局中,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三大运营商成为互联网云计算大厂面临的最强敌手。
基于大规模数据中心、网络设施及属地化服务,三大运营商打出一张“国资云”的新牌。除了云操作系统、云存储、CDN等IaaS层,国云还覆盖分布式数据库、行业平台等PaaS、支持SaaS的应用商城等,并充当起数字化产业的“链长”。
由于国际形势变化,运营商在政企云项目中更如鱼得水,根据财经统计,2021年8月-2022年8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计拿下了200多个亿元以上大单,阿里云和腾讯云总共才18个。行研机构IDC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电信首次凭借11%的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占据份额第三,超过腾讯。
在全球互联网云计算巨头增速变缓的背景下,运营商逆势增长。根据最新财报,中国移动DICT(数据信息通信技术)业务前三季收入达到人民币685亿元,同比增长40%;中国电信产业数字化收入达到856.32亿元,同比增长16.5%,天翼云收入继续保持翻番;中国联通这边,2022年前三季度,联通云实现收入268.7亿元,同比大幅提升142%,预计年度收入达300亿元。要知道,年入千亿的阿里云、年入200多亿的华为云的增长仅在20%左右。
不过,运营商云此前很长时间里以通信、流量服务为主,在高并发场景和涉及AI、大数据等高端云业务方面与云计算大厂有差距。因此,虽然众多大标上冠的是运营商的名字,但仍是分包给云大厂去做。
3、腰部云市场之变:有玩家流血不止,有后起之秀起飞
进入行业逆风期,中小规模的独立云厂商面临发展困境,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作为独立云厂商代表,金山云在业务困境下采取了缩减CDN、发力行业云等调整措施,然而仍在2022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8.4%至19.69亿元,亏损扩大至8.01亿元。2021年时金山云增长最快时超100%,2022年营收及增速的同步下滑使其股价也不断下跌,截至2023年1月6日收盘,市值为12.74亿美元(约合亿元人民币),相比一年前已下跌60%,缩水超20亿美元。
另一大独立云厂商优刻得,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也同比下降36.43%,仅为14.89亿元,Q3单季度营收同比下降甚至达47%。作为曾顶光环的“科创板云计算第一股”,优刻得的组织内部也暴露出问题,2022年以来包括首席运营官在内的四名核心高管已离职,近期董事长季昕华还因未及时披露信息被出具警告函。目前,优刻得的市值相比2020年2月时的巅峰也已下跌近九成。
互联网行业的疲软对中小云计算厂商打击惨重,而制造、医疗、影视、新能源等行业数字化转型或许是新的机会点,混合云成为一大突围路径。
当一些腰部云厂商面临生存问题的同时,一些后起新星也在冉冉升起。字节旗下的火山引擎、快手的云服务品牌也在2022年快速入局视频云、数据智能领域,商汤科技凭借自研AI算法和规模化智算中心布局AI云领域,凭借细分垂直领域的积累成为云计算产业的新的搅局者。
二、2023新增量:传统行业、出海
那么2023年,大厂云业务的新增量在哪?
2022年云栖大会上,原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认为未来存在三大增长动力分别是,存量市场的转移,例如对原有IT硬件体系的升级换代;开拓以创新型应用为代表的增量市场,例如汽车企业上云的趋势正日益明显;非云的产业变成云,未来越来越多的非云业务将“上云”。
虽然从全球维度看,美国 IT 开支占 GDP 的比重是中国的 4 倍,意味着我国相较发达国家仍存在客观的 IT 增长潜力。
但随着互联网企业的上云渗透率逐渐走高,在互联网相关行业主要的运营模式、技术能力基本走向成熟的情况下,中信证券认为,在没有新的商业模式与技术的大幅变革前,互联网客户在云与IT相关的开支上,也将逐步从扩张期走向稳定阶段。
目前,互联网在国内云计算中的占比已经开始逐步回落。互联网在IaaS与PaaS中的比重从2018年的接近50%回落至2020年的40%左右,并且主要集中在视频、电商、游戏等领域。
参照更成熟的北美云计算市场的经验,接下来,传统企业将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埃森哲公布的收入结构来看,北美云计算市场,泛科技企业的比重仅在20%左右。
“我们相信,参考美国市场的经验,主要的增长驱动力正在从互联网与科技公司向更广泛的传统企业切换。”中信证券在研报中写道。
此外,出海也被视为新的增长动力。
在国内云市场竞争激烈下,以及国内出海的企业层出不穷,国内云服务商出海已成趋势。
近年来,阿里云、腾讯云和华为云等云计算厂商都将全球化视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并加快海外布局。
2022年9月22日,阿里云宣布未来三年投入70亿元建设国际本地化生态,并在马来西亚、迪拜等地增设6个海外服务中心;
在2022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云宣布在云原生、AI开发、数据治理、数字内容、软件开发等领域共有超过15项创新服务首次面向全球市场落地;
2021年,腾讯就发布了出海“3+1”战略,数字“3”代表聚焦的三个赛道:文娱工具、技术创新、数字营销,“+1”则指跨境生态。2022年2月中旬,腾讯云轻量应用服务器Lighthouse针对跨境电商推出了“轻量化”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海外云市场空间的巨大潜力也给国内云厂商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据海比研究院预测,2022年中国SaaS市场规模将达786亿元,而据Gartner预测,全球SaaS市场规模将达1766亿美元。
但在海外也并非没有阻力,当下AWS与微软云两位玩家占据了全球云计算市场半数以上的份额,这也意味着以阿里云为代表的大厂云想要抢夺海外市场份额依旧面临挑战。
三、云计算的下半场
对云计算的后来者来说,仅剩20%的市场份额让这个赛道的竞争加剧;但对已入局的互联网大厂来说,面临的挑战也十分艰巨。
头部选手面临的第一个盈利挑战就是云计算业务的增速放缓。虽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明白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但随着消费互联网红利的褪去,云计算业务也面临着减少的困境。
当云计算业务需求减弱之后,业务金额高、续订率高的政企大客户成为新一阶段的爆发增长点,阿里云、腾讯云也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力。
但除了“四朵云”外,天翼云、联通云、移动云等长期深耕在政务市场的玩家,在获取政企大客户时有更强的优势,也不得不防。
云计算厂商们不仅在国内大展拳脚,也在逐步走向海外市场,与亚马逊、微软等海外云巨头“掰手腕”。
腾讯已经展开了全球化业务布局,阿里更是表示,致力于为出海客户提供最佳的产品技术服务,以自身强大的出海云生态,为更多中国企业赋能。意味着国内出海的企业,在海外依旧能够享受到国内云厂商提供的服务。
客观来说,现阶段国内的云计算能力与国外相比,依旧有一些差距。
但阿里云智能弹性计算产品线负责人张献涛表示,“云计算的产品和技术日臻成熟,云计算业务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夜,非常看好它在未来十年的增长势头”。
当下,乘着数字化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机遇,中国云计算市场也将迈上新台阶,云计算的下半场,依旧形势大好。
郑州博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科技类物联网开发软硬件定制化方案服务商、也是中原地区领先的物联网终端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共享换电柜、智能充电桩、共享洗车机、物联网软硬件等服务平台的方案开发与运维。总部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已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证书。经过10多年的业务开拓,公司已经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业务遍布全国的经营格局。
*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一切信息将被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