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博观科技日期:2023-04-10 17:50:12
物联网(IoT)是一种将物理设备、车辆、家用电器、以及嵌入电子产品、软件、传感器等物品组成的网络,使这些物品能够连接和交换数据。近年来,物联网发展迅速,有望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
物联网的发展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尽管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但物联网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我们期待着在未来几年内看到该领域的持续增长和创新。
物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推动更多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率。物联网是未来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它的潜力,并利用它来改善我们的生活。
1、发展历程
“十二五”时期,我国在物联网发展政策环境、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物联网应用推广进入实质阶段,示范效应明显,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在多个行业领域展开,为诸多行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大大提升了管理能力和水平,改变了行业运行模式。各地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发展相应的区域物联网典型示范应用,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激发农业生产力、推动增效节能安全等方面已发挥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加强政策指引,印发《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引导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落地和产业发展。二是启动基地建设,推动杭州、无锡、重庆、福州、鹰潭等5个物联网示范基地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加速应用落地,2018-2020年连续三年遴选具有技术先进性、产业带动性、可规模化应用的创新示范项目,推动优秀成果推广应用。“十三五”期间,我国物联网产业总体规模、骨干企业数、标准制定数量等指标全部达到规划预期目标,物联网应用部署范围和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十四五”时期,物联网被定义为新基建,是其建设发展的关键期,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即感知、传输、处理、存储、安全等重点环节技术创新积累不足,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新型短距离通信、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仍需加大攻关力度。二是产业生态不够健全,即物联网企业竞争力不高,具有生态主导能力的领军企业较少,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流协作程度低。三是规模化应用不足,即现有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小、零散化,广覆盖大连接的物联网商业化应用场景挖掘不够,应用部署成本较高。四是支撑体系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即标准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不强,物联网安全问题仍然严峻,相关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能力不足。解决上述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汇聚合力,协同推进物联网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建设、重点领域应用推广和安全等工作。
2、政策支持
2012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2017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首次提出移动物联网网络建设和用户发展的量化指标。
2020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快移动物联网网络建设、加强移动物联网标准和技术研究等。即准确把握全球移动物联网技术标准和产业格局的演进趋势,推动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建立NB-IoT(窄带物联网)、4G(含LTE-Cat1,即速率类别1的4G网络)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在深化4G网络覆盖、加快5G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以NB-IoT满足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以LTE-Cat1(以下简称Cat1)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以5G技术满足更高速率、低时延联网需求。
202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物联网列为与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现实增强同等地位的7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提出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推进基础设施物联网应用与智能化改造。
2021年9月,工信部等8家单位联合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社会现代化治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民生消费升级的基础更加稳固。具体发展目标体现为“五个一”,突破一批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物联网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催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运营服务模式,导出一批赋能作用显著、综合效益优良的行业应用,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物联网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
3、区域情况
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科教大省、开放大省。近年来,该省紧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机遇,以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物联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成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和南京为支撑,一体两翼多元、辐射全省的物联网产业布局。无锡是中国物联网的发轫之地,自2009年发展至今,物联网产业发展实现聚变,物联网企业超过3000家、产值超过3000亿元,承接物联网工程遍及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的830多座城市。
福建是全国四个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之一,物联网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物联网产业规模已达数千亿元。福建形成了集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应用于一体的物联网产业链条。上润公司、新大陆集团、福光股份、厦门信达等企业引领我省传感技术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厦门雅迅、星海通信、腾景光电等企业形成我省物联网数据采集传输产业核心;美亚柏科、星云大数据、四创软件等企业形成我省物联网数据处理产业核心;国脉集团、冠林科技、易联众等企业形成我省物联网行业应用核心。
重庆紧随物联网带来的第三次信息化浪潮,抢先布局物联网产业。全市物联网企业超过500多家,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物联网产业链涵盖信息通信技术和信息产业全领域,包括智慧市政、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能工业、智能教育等,为生产生活、政务管理等注入了“智能因子”。
4、物联网与5G:未来的连接与变革
在智慧城市、工业4.0等领域,物联网和5G结合将会推动更深入、全面智能化的应用。在智慧城市领域,物联网设备可以实现对城市设施的实时监测和管理,5G则在提供更加稳定和高效的网络支持的同时,也可以支持更加复杂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袁志刚,北电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主任表示,“5G和物联网的结合让城市运行效率更高,让城市管理更精细,让居民生活体验更好。”
在工业4.0领域,物联网和5G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工厂的智能化管理。物联网设备和5G技术的支持可以实现设备的智能监测和管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同时也可以实现更加深入和精细的生产管理。另外,物联网设备还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支持,从而帮助企业进行更加深入和精细的生产管理。秦健博士,北京正方通无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CEO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物联网和5G技术结合可以将实体工厂和虚拟世界结合起来,进而实现生产、流程和销售管理的互联互通。”
在智能健康领域,物联网和5G技术可以实现人体生理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和立体的医疗保健服务。通过物联网设备和5G技术的支持,可以实现医疗设备的智能监测和管理,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快速、更可靠的医疗服务,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中国电信科学技术委员会智能大数据分委会组织委员薛世明表示:“结合5G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电子病历的便捷管理和医生诊疗方案的更好的协作和协调。”
5G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并不容易,随着技术成本的下降,5G的推广与普及也将越来越快。国际电信联盟早在2012年初就开始组织5G标准化前期研究,3GPP组织在2018年完成了5G标准的第一个版本R15,尽管受疫情影响,2020年R16标准固化,实现了5G从“能用”到“好用”的转变,成为5G商用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但是,物联网和5G结合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如何解决设备之间互操作性和网络兼容性问题、如何提供高效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任何一种技术都有可能面临着挑战,我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升级、更新技术。根据王恩岭,武汉市政府科技咨询专家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互联网时代,万物皆可互联,5G时代,所有需求皆可满足。”
郑州博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科技类物联网开发软硬件定制化方案服务商、也是中原地区领先的物联网终端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共享换电柜、智能充电桩、共享洗车机、物联网软硬件等服务平台的方案开发与运维。总部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已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证书。经过10多年的业务开拓,公司已经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业务遍布全国的经营格局。
*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一切信息将被严格保密